本文作者:访客

国企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两对关系

访客 2024-07-21 20:40:21 10323 抢沙发
国企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两对关系摘要: ...

国企培育新质生产力要把握好两对关系

把握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我国传统产业产品市场广、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具有带动效应强、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市场占有率高等特殊优势,在我国稳就业、促外贸、建设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对国际经济产业竞争等方面发挥着“顶梁柱”“压舱石”作用,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大国竞相角逐的新赛道、抢滩的新经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突破口与主攻方向。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非割裂孤立关系,也没有绝对界限,传统产业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和多维应用场景等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升级构建新的增长点,是传统产业长期发展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喜新厌旧”、忽视传统产业,要坚持两端发力,大力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引导和支持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枝”、焕发新活力;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让“新芽成大树”、增强新动能。

把握好新增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新增生产力是在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条件下生产效率的增量,可以通过劳动产品产出量与劳动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来度量。新增生产力积累到一定水平后将转化为更高级、更先进的生产力形态,即新质生产力。二者体现了量和质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

因此,一方面,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以生产力“量”的增长稳住做强做优做大的基本盘,但不能单纯追求产业规模扩张,应当更加重视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质效的提升。另一方面,量变到质变绝非一蹴而就,要摆脱一哄而上的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避免出现新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一步一个脚印积聚新增生产力,扎实推动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国企培育新质生产力应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强发展动力。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实现大幅提升,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关键核心领域大部分技术创新仍以跟随式为主,基础研究、原创研究、前瞻研究能力还有不少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我们建议,一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深度融入国家基础研究体系,聚焦企业的职责使命和功能定位,围绕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围绕落实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战略出发,以更大力度聚集创新要素,提高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尽快取得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二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定当好科技创新国家队,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作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提出者、创新组织者、技术供给者和市场应用者多重身份优势,汇聚协同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在重大技术攻关任务中主动靠前一步,积极挑大梁、当主角。三是加强前沿技术布局,持续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紧跟全球前沿技术新走向新趋势,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和可控核聚变等重点领域提前布局,积极抢占一批前沿领域的最高点、创新链条上的关键点和创新体系中的控制点。

加强产业创新,筑牢产业体系基底。近几年,我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但投入量和投入方式仍缺乏系统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仍有待提升;同时,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基底的产业基础能力总体较为薄弱,面临外部打压遏制与内部转型升级需求,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安全性、先进性亟待优化提升。

我们建议,一是进一步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通过加大重大投资、加快高质量并购、打造高水平场景等形式,推动15个重点产业领域布局任务落实落地;强化与产业链上各类所有制企业协同合作,积极参与区域发展,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形成国有经济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关键环节和高端领域,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快布局新型数字化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积极共享解决方案和工具包,支撑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全过程、全链条、全要素深度融合;同时,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突破清洁生产、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等关键技术,支撑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三是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主体,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探索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特点的企业组织、运营和商业模式,打造一批满足“四新”标准的创新型国有企业,加快专业化整合,培育一批处于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世界一流企业。

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构建良好生态环境。对技术、应用和行业市场具有高度敏感性和深厚科技素养的高素质劳动者,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当前,部分国有企业的人才吸引力正在逐渐下降,人才政策、薪酬设计、激励约束和容错免责等机制尚未健全,核心人才招不来、留不住,人才队伍结构与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尚有差距,企业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我们建议,一是充分激发关键人才动力,面向海内外大力延揽高层次、创新型、引领型人才(团队),开展高端产业人才培养专项工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为顶尖人才建平台、配团队,有计划安排青年骨干参加重大科研项目,突出培养激发高精尖缺人才活力动力。二是加大政策支持使用力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加快完善符合科技创新特点和需求的政策制度体系,持续优化战略、规划和项目等供给;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用好用足各类支持政策,持续深化改革,打造政策特区,对科技领军人才充分授权赋能、松绑减负,在科研项目、经费支配等方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切实激发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作者单位为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 来源:《国资报告》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32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