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公职在求职者眼里被理想化了,它们的一些内在艰辛被忽视了

访客 2024-06-04 09:46:00 320 抢沙发
公职在求职者眼里被理想化了,它们的一些内在艰辛被忽视了摘要: 看了武汉大学选调生从嘉峪关离职的消息,以及她本人的文章和网上评论,说实话,老胡的感受挺复杂的。首先,我不想对这个女生做过多责备。普通人都希望去大城市生活,她在省...

看了武汉大学选调生从嘉峪关离职的消息,以及她本人的文章和网上评论,说实话,老胡的感受挺复杂的。首先,我不想对这个女生做过多责备。普通人都希望去大城市生活,她在省城兰州长大,武大毕业,最后去了嘉峪关那个偏远的地级市,女孩子自我感觉很不适应,郁郁寡欢,这从人性上可以理解,她选择离职也是合法合规的。

然而,大家要知道,做公职人员,就需要有服从国家需要,组织让去哪就去哪的思想和心理构建。公务员这个职业有稳定的一面,不会轻易被裁掉。但是做一个大体系里的螺丝钉,又是这个职业的真实逻辑,为此是需要一定公益心支持的,武大这名选调生和促使她选择选调生的父母显然没有充分理解这一点。

如今考公这么热,想必其中也有不少和这名女生同样误解的人。这些人进入公职岗位后会发现,公职和他们想得不太一样,一些人甚至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懊悔。有相当比例的公务员都会有在最基层工作的经历,一些人“被提拔”,也很可能会被派到一个大辖区里偏僻落后的地方任职。而在一个省内或者地级市(地区)内偏远落后的地方任过职,甚至在那里一待就是很久,大量公职人员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有些边远大省区,有的一个县就比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面积还要大,一些干部去“驻村”,一待就是一两年,他们的经历可要比在嘉峪关市直工作,寂寞程度大得多。

老胡年轻的时候当兵,在北京远郊县的大山深处工作了四年,离部队驻地最近的长途汽车站大约十华里,冬天冷得手抓房门的铁把手,动作慢点会被粘住(冻住),那时部队驻地与最近的乡镇之间连柏油路都没有,去市里我们都叫“去北京”,那时与家人联系也要写信的。还有我的许多北京同学毕走得更远,他们一毕业被分配去了“新西兰”(新疆、西藏、兰州)。公务人员一生中有段这样的经历太正常不过了,后来有人援藏、援疆,都是一去就是好几年。

公务员的职业总体上还是挺好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高的竞争比例。但是随着年轻人工作难找,不稳定性增高,公职在求职者眼里被理想化了,它们的一些内在艰辛被忽视了。

公职的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为增进公共利益尽责,任何社会的纳税人不可能集体养一些优越得不得了,样样好处都能占尽的职位来。如果一个人怕吃苦,惧加班,什么时候都“个人自由第一”,接受不了组织上违背其个人意愿的调动,就想朝九晚五,稳稳定定地在中心城市里工作,那么他/她就不应该选择公务员的职业,因为大量公职都存在与个人稳定生活形成冲突的不确定性。

武大那个选调生很勉强地去了嘉峪关,然后迅速后悔,提出离职,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我认为她有权利那样做,她发的文章弥漫了消极情绪,我相信互联网上的年轻人们有能力对她的选择和人生观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

其实,无论做什么工作,即使在私营部门,人也做不到随心所欲。与机构利益做协调,有时忍一下个人生活的不便和缺憾,朝着供职机构的要求靠一靠,这是在各行各业里为上进所需匹配的积极态度。不肯付出任何代价,人是很难往前走的。从社会上来讲,还是应该更多宣扬、鼓励积极的东西。那名女生的文章受到注意后,一些人批评她是“精致的利己主义”,我认为这属于社会正常的争议。

当然了,如今的社会高度尊重个人权利,尤其是法律规范内的选择权,那名武大选调生并没有出圈。因此老胡最后想说一句:我愿意祝福那个女生凭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份与她个性更加契合的工作,希望她能开心、幸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2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